淺談大笮文化的起源
發(fā)布時間:2019-06-12 來源:文廣旅局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shù):
淺談大笮文化的起源
吳緒文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兩千多年前,居住在雅著江和金沙江交匯處的笮人部落聚兩江風水之靈氣,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大笮文化,為今人研究古久之鹽邊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鹽邊人民開始關注和研究具有鮮明的本土特色的大笮文化,本文試著從大笮文化的起源方面談點粗淺的看法,以期與大家共同探討。
遠古的時候,北方的游牧狩獵部落的黃帝,戰(zhàn)勝了南方農耕部落的炎帝,炎黃二帝合二為一,于是便有了《大藏禮記•帝系》記載的:皇帝居軒轅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女謂之嫘祖氏, 產青陽及昌意,青陽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的歷史記載。若水即現(xiàn)在的雅江,《漢志》曰:“若水亦出徽外,南至大笮入繩。“這里所說的大笮即是現(xiàn)在的鹽邊縣,繩水即金沙江。
《漢書理志》載,大笮縣建于公元前111年,即漢武帝元鼎六年,這是昌意部落定居以后才設立的。呂意部落由甘青高原的昆侖山經過漫長的遷徙,沿雅礱江南下到了金沙江流域,成為當?shù)刈钤绲耐林用裰弧S捎邴}邊歷來為蜀滇要隘,是兵家必爭之地,戰(zhàn)事多發(fā),為了鞏固中央王朝邊防,漢武帝根據(jù)當?shù)厝嗽诮由嫌弥窬幹浦秒鴺蚨珊拥奶攸c,取名故大笮,大笮文化由此開端。
我們說大笮文化的發(fā)祥地在昆侖,不僅僅因為有昌意降居若水的歷史記載,從后來的大笮縣名的演變也能佐證大笮文化發(fā)祥于昆侖。鹽邊漢朝時稱“大笮”,到了唐朝時就改稱為“昆明”了。當時生活在鹽邊的土著居民主要由么些(摩梭)人構成,在么些語中,“彌、明”都是
指“人”的意思,“昆明”其意就是說明他們都來自昆侖的人,朝廷為順民意,隨將縣名定為“昆明”。這種自稱“昆人”的語言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懷有多么強烈復雜的懷故之情,無論遷徙多遠,始終不忘本民族的發(fā)祥之地—昆侖山 脈。
什么是“昆侖文化”?其實在很大程度上講就是以女權為中心的,婦女在生活中占著統(tǒng)治地位的母系氏族社會文化。昆侖文化的肇始人要追溯到西王母,傳說中西王母又是昆侖一帶母系氏族社會的最高首領,地位神圣不可動搖,社會形態(tài)特點是人們崇尚女性,依附于女性,婦女在社會生活中居于主導地位。關于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從鹽邊收藏家施尚清先生收藏的祭祀品女笮巫首銅像上得到印證,一般應是銅男巫作為祭祀護壇,由女性當巫首參與重大祭祀。
這種形式在南方農耕部落極為罕見,這說明這種文明起源于黃帝部落,也是笮民族所獨有的。
昆侖文化的又一特點就是群婚制,即女性占據(jù)部落的中心地位,協(xié)調部氏族之間的關系,人們崇尚女陰、生殖等等。關于這一點,在《南詔野史》中也有記載:“同類仇殺,婦女登場一勸即”。在今天的鹽源縣(古時稱定笮)的摩梭(或么些人)仍然保留著以女性為中心的走婚習俗。
在女陰、生殖崇拜方面,在現(xiàn)在鹽邊境內也不乏范例,如:四川巖上的公母山、永興鎮(zhèn)的美女曬
羞和永興石刻的鎮(zhèn)山之寶男性生殖器等。
我們說大笮文化起源于昆侖,最有力的佐證來自古代大文學家司馬遷的《史記•五帝本紀》里也記載了昌意降居若水。而在史書《帝王世紀》和《水經注•若水》中都作了這樣的記敘:“黃帝長子昌意,德劣不足紹成大位,降居若水,為諸侯焉,昌意娶蜀山氏女……”。從上述記載昌意降居若水”和《漢志》里的“若水亦出微外南至大笮入繩……”來看,昌意在降居若水后他和他的部落已經開始與南方炎帝的農耕民族通婚并繁衍后代,在促進了民族融合的同時不僅傳承了昆侖文化,同時創(chuàng)造了令鹽邊人民為之自豪的大笮文化,正因為如此,今天的鹽邊人民還常常稱自己是“昆侖嫡子”,這不正說明了大笮文化源于昆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