笮人與笮人遺風
發布時間:2019-06-12 來源:文廣旅局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笮人與笮人遺風
劉勝利 羅三五
探索中國西部鋼鐵釩鈦工業和能源重鎮一四川省攀枝花市及攀西地區(攀枝花一一涼山州)的社會發展和歷史文化淵源,這里是遠古人類誕生、發展的搖籃之一。這里“既不屬于川、渝巴蜀文化圈,也不屬于西南某一少數民族單一的文化圈,而是一個獨立的文化圈。”這是不久前攀枝花市文化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完成的課題報告中的論點之一。這是基于攀枝花的歷史、文物、考古專家,民族學家和相關學科的學者在建市 40 多年中,經過大量艱苦細致的史料研究,社會調查和野外考察后達成的一致認識。自遠古黃帝氏族昌意部落降居若水,進入四川與蜀山氏族融合,建立古蜀國后其后額頊帝又將其支庶封入雅者江流域和作為長江上游的金沙江流域,與 170 萬年前的元謀猿人直立人•元謀亞種)的后裔融合成“笮人”。這一研究成果彌補了史書史料中對這一廣表的邊遠少數民族區域的社會發展、歷史文化研究的缺環,十分可貴。
一條大江畔的遠古之謎
101 平方公里的水面,上個世紀末建成的大型水電一一二灘電站大壩,把雅礱江攔腰截斷。當地人把這碧波蕩漾的浩瀚庫區稱為笮海,水下深埋著鹽邊縣老縣城和古代橫斷山脈中的先民,強悍的笮人的秘密。
地質學上所稱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使東亞板塊和南亞板塊猛烈撞擊以后,地球上隆起了雄偉壯麗的青藏高原在白雪皚皚的青藏高原東部與絢麗多彩的云貴高原和豐腴肥美的四川盆地之間地球上形成了許多南北走向的折皺,這便是舉世聞名的橫斷山脈。橫斷山脈中奔騰咆哮著六條著名的江河,它們是岷江、大渡河、雅普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前三條江河最終都匯入了金沙江,并一起被稱為長江,浩浩蕩蕩流入太平洋。瀾滄江的下游被稱之為湄公河,穿行于東南亞諸國之間。而怒江的下游被稱之為薩爾溫江,滋潤著細甸廣闊的原野。橫斷山脈中這六條江河的河谷地區便是古笮人世世代代生息繁衍的家園。
笮人形成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發展壯大于春秋戰國時期,衰落于西漢時期,消失于隋唐時期。然而,笮人究竟怎樣發生發展的,又是怎樣走向強盛的,最后又怎樣消亡的了二直是學術界試圖解開而未能解開的謎。這個謎隨著笮人聚居區一鹽邊老縣城及其周圍 100 余平方公里的雅著江河谷被二灘電站大壩堵起的雅魯江水淹沒面可能水遠也無法解開!
一座石棺墓的開啟解開笮人之謎
笮海,碧波蕩漾,靜寂的仰臥在藍天白云之下,延綿不絕的群山將其緊緊的環抱,岸邊坐落著零零星星的小村寨。2004年4月8 日攀枝花市文物管理所接到笮海西岸一個小山村村民的報告,說他們那里發現了一座用石板曲成的奇怪古墓。接報后攀枝花市文物管理所立即組織考古人員驅車 100 余公里山路趕到現場進行清理
這是一座被學術界稱之為“石棺墓”的神秘墳墓,這種墳墓在橫斷山脈中已有所發現,以現在的行政區域來說,北起四川與甘肅交界的阿壩州、經甘改州、涼山州西部、攀枝花市、云南的迪慶州、麗江州,至楚雄州的廣大地域內都有所發現。這種基葬形式學術界普遍認為就是早已消失的古代民族—笮人的墓葬形式。
對這座石棺墓的清理工作在血色般夕陽下緊張而有序的進行著。該墓用當地的一種青色的巖石片砌成,坐西向東,西寬東窄,整體呈梯形,墓長 190 厘米,西頭寬 62 厘米,東頭寬 36 厘米,石棺內空高 28至 30 厘米,片石厚6至 12 厘米不等。當考古隊員們準備清理石棺內的遺骸和隨葬物品 的時候,暮色已開始籠罩了莽莽群山。
一部厚重中國古代史中的笮人身影
《史記•五帝本紀》、《笮山紀年》、《山海經》諸史記載:“黃帝七十七年,昌意降居若水。“黃帝次子昌意“德劣不足詔承大位降居若水為諸侯。”記述了史前早期黃河流域經濟、文化發達的昌意部落南下雅礱江流域,和當地土著氐羌系統的邛人、笮人雜居,帶來了進步的中原文化,促進了雅者江流域社會經濟的發展。
鹽邊縣歷史悠久。境內三源河及雅礱江流域早在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
上世紀中期以來,曾在鹽邊縣原健康鄉埡口村鱸魚鄉一村、漁門鄉德勝村等地發現了大批的石斧、石錛、石杵、陶網墜等器皿,經鑒定為新石器時期遺物,是新石器時期人類的生產、生活工具在惠民鄉新林村發現的“紅星遺址”,屬新時期人類墓葬。同時,在健康鄉團結村友愛社發現的一大批青銅器,其中有:葉紋舊棱矛、蠶形紋和雷紋青銅元胡戈、山字格青銅短劍等,經鑒定為戰國至兩漢遺物。
上述遺物、遺址、墓葬說明了在距今三千年至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鹽邊已有人類在這里從事墾、捕漁、猜等生產活動,并且已有人類在三源河及若水(雅江兩岸定居下來。
夏禹時,“茫茫禹貢,畫為九州。“華陽黑水惟梁州。“西昌至云南大姚一帶含鹽邊),屬當時九州之一的梁州邊緣地區。到周成王時,“合梁欲雍。“鹽邊地區亦屬于雍州。
戰國時,七國爭雄,秦勢日盛。周慎王五年(前 316年),秦滅巴、蜀二國,改置巴、蜀二郡。“而蜀國之民,因國破。子孫居姚嵩等處。“姚嵩之地,正是指今西昌、攀西花至云南水仁、大姚一帶。
周赧王三十年前 285年),秦昭王派蜀太守張若“取笮及江南地焉”。笮即指今鹽源、鹽邊米易寧蒗大姚一帶。
漢承秦制。漢武帝元鼎六年前 11年,平南越后,返師平西南夷,并以邛、笮等地設置越鵲郡, 東漢末曾改名為集藹,郡治邛都(今西昌東南)。同年置大笮縣,縣址設在今鹽邊鱸魚鄉,轄地今鹽邊中南部及市區和仁和區的一部分,東漢末省入定笮縣。同年又置定答縣,縣治鹽源鹽井轄地今鹽邊北部及鹽源。大笮、定笮兩縣均隸屬于越離郡管轄。“漢定笮也,屬越郡,凡言笮者,夷人于大江水之上置藤橋謂之笮,定笮。大笮皆是。“同年又置三降縣,東漢時改名為三縫縣,縣治會理縣南轄地包括今鹽邊南部的紅格、新九、新民、安寧、和愛五鄉。漢武帝建元時期(前 140-129 年置遂九縣。“遂九有縣,有繩水也。”今鹽邊西北部為遂九縣管轄。北周、天和二年(567年)置定笮鎮,鎮治鹽源鹽井南,隸屬藹州,轄地今鹽邊、鹽源。唐武德二年(619年),以定笮鎮改昆明縣,縣治鹽邊健康,隸屬越衡郡,轄地今鹽邊、鹽源,后沒于南詔。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置牢州及尋聲、林開、松外三縣。唐高宗永徽三年(653年)州廢,省三縣入昌明縣,縣治鹽邊健康,天寶后沒于吐蕃,后又為蒙氏南詔所據。貞觀八年(643年),曾置和集縣,其轄地含今鹽邊南部五鄉,后沒于南詔。
一個親歷者的記載使笮人青史留名
公元前 111年(西漢元鼎六年)漢武帝經過西征北伐,不斷的開疆拓土,國力日漸強大,于是下令征剿西南夷,把大漢王朝的實際統治力延伸到西南邊陲。《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史記太史公自序》)兵鋒所指居現西昌一帶的邛人,居鹽源、鹽邊、米易一帶的答人,居昆明一帶的昆明人被全部平定。
后來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記述“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自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徒、答最大”(《史記•西南夷列傳》)。他把西南地區的各個少數民族統稱為夷,以成都為地理坐標,成都以南稱南夷,成都以西稱西夷,統稱西南夷。
由于笮人是西南夷中部落、人口最多的一個族群,據《后漢書•笮都夷傳》稱笮人部落北起“汶山以西”,南至越郡,共有“百余國,戶百三十余萬,口六百萬以上”。(《后漢書笮都夷傳》)笮人部落中有稱白狼、盤木、樓薄、青衣、三襄、旄牛等者。所以,當司馬遷平定西南夷后,漢武帝就在原筆)聚居地設定答、大笮、答秦三縣。據著名學者蒙默先生考證“漢定笮縣略當今涼山州之鹽源、木里縣;大笮縣略當今攀枝花市之米易、鹽邊縣;笮秦縣略當今涼山州之冕寧縣西部和甘夜州九龍縣一帶 (蒙默著《南方民族史論集》)。
一根過江的竹纜與笮人之稱
笮人是橫斷山的兒女,橫斷山脈中山高谷深,江河縱橫來往于橫斷山脈中十分不便,勤勞勇敢的笮人用竹予編成一根根竹纜,將竹纜橫跨于江河之上,人則吊著竹纜穿校于江河之間。漢人看到他們使用竹纜在條條江河上來來往往,就發明了“笮”字來稱其橫跨江河上的索橋,同時,以此字來稱呼使用索橋來往于江河上的民族。
實際上,可能早期漢人與笮人接觸時問笮人:“你是誰?”笮入自稱“笮”,漢人發明了此字后就其讀為“笮(ZUO),笮人在漢以后大量的融入到漢人之中,其白狼、盤木、樓薄等部落進入到更加邊遠的地區到了唐朝笮人的稱謂便消失了。那么,笮人就真的不復存在了嗎?
近年來經過我們大量的考古調查和田野調查,我們發現納西族和傈僳族應該就是笮人的直接后裔。納西族東巴象形文字中,一橫上吊看一個人的那個字便讀“笮”。而笮人白狼部落傳下來的用漢字注音的《白狼歌》有三分之一可和納西語相通。米易縣新山鄉的傈僳族用傈僳語自稱的讀音為“笮濮,傈僳族稱“人”為“濮”,“笮濮”就是“笮人”的意思。云南迪慶州一帶的藏族稱傈僳族人為“笮巴zU0ba)”,迪慶州的藏族稱“人”為巴”,“巴”就是“笮人”的意思。我們有理由相信笮人就像橫斷山脈中的江河一樣,百折不撓,生生不息,一路高歌,奔向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