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繃鼓儀式
發(fā)布時間:2019-04-29 來源:約稿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苗族繃鼓儀式
■ 沙隴
紅寶苗族彝族鄉(xiāng)位于鹽邊縣北部,境內主要居住著苗族、彝族,有少量漢族、白族、傈僳族。
苗族繃鼓是全族人祭祀祖宗、驅邪祈福的儀式活動,一般要四、五代人才舉行一次,現逐漸演變?yōu)楣?jié)日與祭祀相融的活動。2009年12月19日,紅寶苗族彝族鄉(xiāng)舉辦了民改以來最為隆重的第三次繃鼓(節(jié))儀式,有白苗青苗共六、七百人參加。
舉行繃鼓儀式,由族中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共同發(fā)起,組成“主事會”并從中推選一位為祭司,祭司擇一個“吉日”,砍樟樹做成長1.3米,直徑0.9米的鼓桶,派人到奶頭山泉水邊尋找牲畜吃不到、無污染、彎折不斷的藤條,切成0.9米長的段條,宰殺公黃牛一頭取皮,用木材做成直徑0.5米的“鼓蛋”數個,土灶灰和茶葉水兩盒,長1.5米,直徑0.1米,圓木4根,長1.5米,寬0.9米的木板二塊,做好繃鼓的準備。
繃鼓儀式開始,祭司帶領三位吹笙人先向被宰殺的牛燒紙燒香,順返時針吹蘆笙轉三圈,每轉一圈拜一次,意為殺牛是祭天祭地祭祖宗,數十人對歌、跳舞、表演本族傳統文藝節(jié)目。隨后由兩個小伙用竹竿抬著牛皮,族人跟著向繃鼓場地走去。在祭司擇的“吉地”前,族人已挖好一個直徑0.9米深0.3的土坑,將圓木搭成井字架,上下蓋木板搭成繃鼓架,用繩子將繃有牛皮,鼓蛋的鼓桶固定在繃鼓架上,用灶灰和茶水涂在牛毛上。祭司率領5個吹笙人先拜佛祖,再拜祖先,吹蘆笙圍繃鼓架順返時針轉三圈,轉一圈拜祭一次,完畢后,由9名男人持藤條順返時針三圈鞭打牛皮,再由7名女人持藤條順返時針鞭打三圈,接著由每戶3、5人輪流鞭打。族人圍著打鼓人邊吹蘆笙邊對歌邊跳舞,直到牛毛全部脫光,牛皮發(fā)白,主事人用竹蔑圈牢釘鐵環(huán)鐵釘后,鼓即做成。
天黑后,祭司率5名吹笙人吹笙走前,一位無兒無女的孤獨老人背鼓其后,族人跟隨向公房走去。公房內早有5位族中老人備好酒肉緊閉房門等待,待背鼓人到達門前,門內外用苗語對答:
“請開門”
“什么人?做什么的?”
“我是背鼓人,前來借宿的。”
“既是背鼓人,鼓爹鼓媽住何方?叫什么?”
“鼓爹住北,鼓媽住南,名叫史育和雅約。”
“鼓爹鼓媽叫你來做什么?”
“查看苗族人的生活,祝愿家庭和睦,人丁興旺,兒女滿堂,祝愿凡間五谷豐收裝滿樓,金銀財寶裝滿箱,豬牛羊馬壯。”
“佛祖說什么?”
“原人間風調雨順,人畜安康。”
“你看到什么?”
“苗山在變樣,莊稼長勢好,豬牛羊馬旺,房子寬又大,人人精神爽。”
公房門打開,房內長輩接鼓進門,嚴禁外族人入內,即發(fā)給背鼓人“利時錢”,“長壽銀”和雙杯酒。主事會將一根3.5米斑竹斜綁于公房橫梁上形成一個叉,用繩子把鼓吊在火塘上方竹叉上,距地面1.3米,桌上放有一碗酒,一碗米粑粑。七位主事會和長輩在主位上落座后,祭司開始念經文,其中一位充當鼓師的用一對鼓棰擊鼓,意為鼓聲將神靈與人已溝通,鼓點的大小,強弱快慢均包含了苗族人的愿望和向往。隨著鼓聲,祭司率領3名吹笙人圍鼓順返時針轉三圈,每轉一圈拜一次。老人們吃一口米粑粑,喝一口酒,聽祭司演唱苗族祭祀《斗釜歌》“天有山崩地裂,人有生死離別,人皆說你死去,子孫哀痛哭永別;今日繃鼓成,貴州拜祖墳,今天拜佛祖,超度你靈魂……”共三十二段。在歌聲中,一主事手捉一只紅公雞,將雞頭敲鼓,用雞冠血涂在鼓上,拔雞毛貼在血上。歌畢,祭司率吹笙人一一從鼓下穿過,表示繃鼓儀式接近尾聲,族人喝酒,吃牛肉,吹蘆笙,唱歌跳舞通宵達旦。
翌日,“主事會”老人將鼓蛋和剩下的牛皮條分給族人。得者視為珍品,認為這鼓蛋能驅鬼除邪,逢兇化吉,防治疾病;牛皮能給人帶來平安,出門帶著有運氣。新繃的鼓放在公房或巖洞之中,供族人辦喪事或祭祀時取用。至此,繃鼓儀式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