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苗族文化為筆,繪就鄉村振興畫卷
發布時間:2024-09-30 來源:鹽邊縣紅寶苗族彝族鄉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近年來,紅寶苗族彝族鄉結合本地生態文化資源,因地制宜發展“大馬士革”“羊肚菌”“非遺+”、高山蔬菜、生態養殖等特色產業,農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提高,鄉村振興持續推進。
一、打好“非遺文化”特色牌,激發文化振興活力。依托干坪子村苗族非遺傳習所,采取“1+3+N”(打造一個非遺手工“笮坊”,發展三家銷售網點,帶動一批群眾居家制作非遺手工產品)模式,打通特色非遺產品培訓、制作、銷售產業鏈,奮力探索苗鄉“非遺+”(非遺+傳承、非遺+產業、非遺+文旅)發展新路子,縱深推進文旅融合發展,描繪共同富裕新圖景。累計組織全鄉3個苗族村20多名居家婦女、殘疾人前往“共富笮坊”學習技藝,開設銷售門店3家。
二、打好“生態旅游”特色牌,深挖生態振興潛力。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優勢及豐厚的民族文化底蘊,推動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實施擇木龍和美鄉村建設,提升打造村容村貌,修繕村組道路,改造觀光田園50畝,綠化草坪3000余平方米,建設網紅便民橋1座。建成長草坪露營地,完善休閑配套設施,著力建設網紅打卡地。加寬通村道路,實施道路安全隱患整治,引導、鼓勵群眾發展住宿、餐飲產業,為游客提供便利的交通條件及舒適的住宿、餐飲場所。通過宣傳推廣,每年吸納游客5000人次,實現旅游產值50萬元。
三、打好“項目建設”特色牌,提升產業振興能力。結合各村實際情況,精準施策,制定“一村一項”實施方案。積極爭取項目和資金支持,投入各類資金1600余萬元,實施項目25個,已竣工16個,正在建設9個。實施核桃箐村、干坪子村、廣東灣村茶園設施改造項目,助推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擇木龍村、謎塘村農產品深加工、農產品交易及儲存場地改造項目,著力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和農產品交易環境。實施擇木龍和美鄉村建設項目、擇木龍村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項目,人居環境持續改善,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更進一步。